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 Maison&Objet Paris
DECO 居家3月
撰文者-DECO 編輯部
資料暨圖片提供-MAISON&OBJET PARIS(www.maison-objet.com)、MAISON&OBJET TAIWAN OFFICE
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
Maison & Objet Paris
(RE) Generation! 世代革新
自1995 年來,MAISON&OBJET 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一直是全球生活美學、室內設計師與設計界專業人士最重要的活動。每次展會聚集了超過3000 個品牌及85000 名參觀訪客,其中50% 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買家。MAISON&OBJET 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每年兩次,提供最新的靈感來源,人們在此能互相交流並發現新銳。因此,M&O 已成為品牌發展與拓展業務最強而有力的推手。
靈感主題「(RE) GENERATION! 世代革新」
為了慶祝MAISON&OBJET 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以下簡稱M&O)25 周年慶,本年度展會內容將展望未來,並探索Y世代與Z 世代標新立異的消費語言。因此,2020 年一月及九月展會以「(RE) GENERATION! 世代革新」作為靈感主題,分別呈現兩個不同世代對於家居設計和產品的需求與期望。一月展會聚焦在「積極世代」,泛指成長經歷了經濟衰退、環境變遷、身分認同、人口遷徙等全球危機的年輕族群,而九月的展會則會透視伴隨著互聯網和社群網路成長的「蓬勃世代」。透過NellyRodi 國際創意顧問公司對於世代主題的研究和反思,M&O 進而詮釋了千禧世代有別以往的全新消費模式,革舊立新。
具有新穎價值關的「積極世代」
NellyRodi 的趨勢觀察家Vincent Gregoire 一開始便說道:「面對危機時,這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會聚在一起想辦法改變世界,就像Greta Thunberg 一樣,他們願意投入並採取行動。」「這個世代非常關注社會議題,因此對於生活美學具有新穎的價值觀。」所以可以發現,此世代的消費者在家居設計的選擇上,偏好環保、有機和自然的產品。他們重視個人的道德素養,並提倡公平、負責和良性的貿易。
秉持著相同理念,這些年輕人也非常支持在地產品,如法國比亞里茨、布列塔尼或奧弗涅等區域製造的產品,並鼓勵購買融合了在地社會和人文特色的工藝品。積極世代同時還注重產品的永久性,提倡以物易物和二手交易的消費方式,為生活美學帶來了升級再造的概念。
數位游牧族群「蓬勃世代」
為了描述這個年輕族群,Vincent Gregoire 提到:「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此數位世代的年輕人需要更容易順暢的消費方式。他們會想要多方嘗試,發表個人意見並在網路上尋找靈感來源。」蓬勃世代一天24 小時都能上網,因此創造了所謂「數位游牧」的工作模式,以及提出「共享辦公」的概念,滿足數位游牧工作者想與他人交流的需求。
他們主張:以從容的態度尋求快樂愜意的生活,重新感受床和柔軟的沙發帶來的愉悅感,並沉浸在最美好的舒適小窩裡。這些年輕人習慣網路提供的個人化設定,並且熱愛「舒適愉快」的感受,經常以靠墊、家用織布或其他日常小物點綴居家生活。該世代作為消費者或各式社群平台的經營者,是我們公認的「DIY 自助愛好者」。最後Vincent Gregoire 總結說:「這些年輕人絕對是新一代的創作者!」
新銳設計師法國獎
使用最新軟體進行彩色雕塑創作的設計師、從法國西部一座17 世紀城堡的廢墟汲取創作靈感的設計師,以及試圖為家用電子設備帶來變革的設計師二人組,這三者的共同點是什麼?答案很簡單,他們都是2020 年一月展會獲得新銳設計師殊榮的明日之星,並活躍於法國設計界。繼新銳設計師義大利、黎巴嫩、中國和上屆的美國獎,新銳設計師獎回歸本屆展會。評審委員包含著名藝廊總監、備受推崇的產品設計師或法國名聲最響亮的設計學院之一的校長,並由他們精心挑選出獲獎的五位設計師和一對二人組。主辦方SAFI 行政總裁Philippe Brocart 表示:「2020 年是M&O 的25 周年慶,我們認為這會是一個回到根源,挖掘法國優秀年輕人才的絕佳機會。很少有國家可以像法國一樣擁有如此豐富的裝飾藝術和設計相關遺產。如今,前途無量的新一代設計師將此傳統延續下去,並且突破設計領域的界線。」
設計不設限Mathieu Peyroulet Ghilini
設計師Mathieu Peyroulet Ghilini 於作品核心提出一個主要問題:為什麼每個產品都呈現一種特定樣貌,而非其他種樣貌?他在一組四件的支架產品Sophistication 詳細研究了這個概念。他說道:「這四個支架的設計風格相異,傳達不同美學概念,但都出自我手。」他的作品截至目前已經在巴黎的龐畢度中心和科隆的法國學院展出過。他還為著名的Galerie kreo 設計了Elephant Mirror,一面以象鼻形狀燈管為裝飾的鏡子。然而,他最富趣味的創作絕對是Mur de Sèvres,由繩子和瓷器所組成的懸掛式格狀隔板,其靈感來自藝術贊助者Marie-Laure de Noailles 在巴黎宅邸內用來懸掛畫作的方格繩制牆面。
節能高效NATACHA & SACHA
來自巴黎二人組Natacha & Sacha 的設計師Natacha Poutoux說道:「我們希望將設計帶往現今無法完全預測的層面。」她與合夥人Sacha Hourcade 一起致力於反思家用電子設備的設計,並認為以往的家用電子設備製造都過於依賴工程師。他們排除使用塑膠材料,竭盡全力將其他材料融入於自己的創作中。其中一件作品為玻璃制的空氣加濕器,具有花瓶的流線外觀,同時配有陶瓷制的可攜式資料硬碟,不需安裝風扇,而是透過其形狀產生自然對流。兩位設計師皆畢業于巴黎ENSCI-Les Ateliers,並於就學時期共同製作一個名為Computer Variations 的設計項目,設計目標為重組傳統的工作區域。他們將一般的工作桌面轉變為觸碰式顯示器,另有鋁制的軌道可容納不同形式和類型的螢幕。
新科技美學Laureline Galliot
René-Jacques Mayer 提到他所挑選的設計師Laureline Galliot 時說道:「我認為她的創作手法十分新穎,呈現了我從未見過的美學。」Laureline Galliot 稱自己為「設計師和畫家」,她使用新技術進行設計,而色彩在其設計作品中發揮主導作用。她說:「我顛覆了既有模式,色彩在設計中不再只是裝飾。對我來說,色彩將成為媒介。」Laureline 使用新技術為作品賦予生命,她使用iPad 和專為動畫設計研發的VR 眼鏡和相關軟體進行電腦手繪。YouTube 的一段影片展示了她使用遊戲搖桿作畫的模樣,看起來就像是正在表演一段複雜舞蹈的舞者。無論是使用哪一種創作手法,Laureline 對於作品的最終樣貌不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而是讓螢幕上的虛擬筆觸引導她進行創作。
設計夢想家 Adrien Garcia
設計師Adrien Garcia 將自己形容為「一個野蠻且世俗之人」。對於選擇他為新銳設計師的評審委員Pierre Yovanovitch來說,Adrien 是一位「夢想家」。Adrien 居住在巴黎和南特地區之間的一棟17 世紀城堡遺址,並從中汲取了大量靈感。他說道:「我需要像這樣一個沒有人的空間,甚至有點破爛,可以讓我一直充滿幻想和想像力。」這張橡木長凳是最好的證明,其設計靈感來自他在教堂看到的一個15 世紀的樣品。他也使用城堡周圍倒落的橡木樹幹製作了許多家具。與法國工匠一起工作的經驗對他有很深刻的啟發,並致力於創造具持久性且可世代相傳的產品。Pierre Yovanovitch 表示:「Adrien 喜歡提出新的解決方案、設計多功能的產品並進行創新。」「同時,他在圖畫、簡單的形狀、材料、元件和自然色調中追尋嚴謹性。也就是這種豐富多元性結合嚴謹性的風格令我驚豔。」
創新織品Wendy Andreu
Wendy Andreu 致力於探索各式各樣的材料。她說道:「我喜歡物品的重量、質地和氣味。」Wendy 出生於1990 年的波城地區,於École Boulle 獲得金屬工藝文憑後便移居荷蘭,並進入埃因霍芬設計學院就讀。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她開始創作Regen(荷蘭語的「雨」)系列產品,由深具創新性的材料製成。該材料由具乳膠塗層的棉質纖維組成,並包裹在由雷射切割的特製鋼材外面。她最後於2017 年New York Textile Month以防水織品贏得Dorothy Wasman Textile Design Award。Wendy Andreu最喜歡的就是創作過程本身,能透過產品表達理念對她而言是一種榮耀。她解釋說:「我並不認為缺陷需要隱藏,我也不追求完美或改善。設計夢想家 Adrien Garcia 否則看起來會很假。」
詩意美感Julie Richoz
一月展會所有的新銳設計師中,法籍瑞士設計師Julie Richoz 絕對是最知名的。她於2012年贏得Villa Noailles 的Design Parade 大獎,因此聲名大噪,並於次年在巴黎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接著,她與英吉利海峽兩岸著名的藝廊合作(巴黎的Galerie kreo 和倫敦的Libby Sellers 藝廊),為幾間歐洲最重要的設計公司設計產品:與Tectona 合作設計的戶外家具、為Alessi 設計的收納產品Fierzo,以及為Louis Poulsen 設計的吊燈Cité。此吊燈產品是由六個弧形燈罩組成,並以有節奏的排列方式呈現。Julie Richoz 表示:「我喜歡重複的概念,但必須搭配細微的變化。」Julie 對於曲線的偏好十分明顯,並著迷於彩色玻璃:這個材料是她在馬賽玻璃與造型藝術國際研究中心(CIRVA)為一個住宅設計花瓶Oreilles 時首次接觸。她解釋道:「光透過玻璃的方式能呈現玻璃之美。」